强制刷屏的互联网课程,已然成为社交网络里最大的精神污染。
吾日三省吾身,今天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了吗?过去两个月,抖音、B站、豆瓣、知乎、微博、微信……都在热情推送Python、原画、播音等线上体验课。冲动报名后,追着塞“饭”吃,产品经理到底背了多凶残的KPI啊?!
持续蔓延的知识焦虑、高热不退的内容付费、不断下沉的内容和渠道……种种迹象表明:大批青年闲在家,今年工作没着落,更是推动互联网小课一拥而上,分食红利——想赚钱的人的钱,最好赚。做xx,不如做xx培训。
潜伏在各大学习群,飞哥发现当代青年对互联网课程的依赖程度简直超乎想象。继工位开光、占卜算命后,定期囤购“9.9体验课”,已成为他们祈求升职加薪、转行致富的情感寄托。
这九块九不是买课钱,是给财神烧的香。让学习成为信仰是老口号了,那当课程成为迷信呢?这背后,是当代青年的职场焦虑、人生焦虑,也是互联网课程数不清的营销套路。
不太恰当的比喻:得到、喜马拉雅是专业课;B站、抖音是选修课;而最近风靡的互联网小课,则是培训机构精准迎合目标群体、针对性解决生产生活难题的“职高课”。
曾被热炒的情感培训、母婴训练,都属于互联网小课范畴。新一轮的互联网小课,则开始主攻这届年轻人追求的“技术流”。原画、声优、python,火得有迹可循。
人工智能时代,全员争当编外码农。前有秃头叔叔做软件,后有小学稚子写代码,中浪又怎甘心被时代抛下?
微商化,知识付费的新玩法
互联网小课紧扣当代青年的兴趣,在激烈的知识付费市场开疆扩土。
选对渠道,才能精准触达潜在受众。
小课的营销主阵地还是微信。一方面,它们持续合作微信公众号,通过软文合作、课程分销等多种形式获取流量。另一方面,培训团队也有意孵化矩阵号,交叉输出内容吸粉,联合相关账号互推。
在“9.9元抢购”“0元领取”的诱惑下,不少人会抱着“试试不亏”的心理来了解课程。强调课程的珍贵:再不学(追我),就晚了!
套路来,套路去。互联网课程坚定地走上了微商化道路。几家强推出圈的公司、团队,自曝付费用户激增。这或许也将影响传统知识付费平台的模式。
学小课的年轻人,在想什么?
从喜马拉雅到得到,从B站到社群,互联网学习并不是新鲜事。但学习的人,心态却在变。
今年疫情冲击,明星、企业家都“屈身”直播间,卖力搞起直播带货的副业,何况普通社畜呢?
肉眼可见的,朋友圈沦为杂货铺,亲朋好友一夜间都成了销售员。卖花的,卖水果的,卖实体书的……连算命的都来了。不愿投身微商的人,则借助互联网速成小课,试图找到专业技能兼职。
兼职1万8?!老板,再见
玩游戏长大的年轻人,都想有一份人生“攻略”。照着打就是了,总能成功。然而现实世界如此可恶,既没有及时反馈系统,付出也不一定都有回报。互联网课程两端,都站了想割韭菜的人,而韭菜已经头秃。“买课”,当代青年的新迷信【东莞广告联盟】
免费学习国学文化,请点击“国学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