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古中医时,总也分不清阴阳之所指
近几日又把这些许理论揉在一起仔细思考时
突然想到了朋友的茶壶
人生一茶壶
人体又何尝不是一茶壶?
不吐不快,故铭之。
人体一茶壶理论系统包括:
1、茶壶下面的真火,此为阳气。此类阳为先天真阳,人体寿命之本。藏秘则固,烦劳则张;密则寿,张则夭。多少由先天禀赋而定,受外界补充的机会小,只能自己爱护。
2、茶壶中的水气,此为阴气,亦可叫真阴。即使水温始终保持在100℃的水凝下降之气。与真阳之火相对应。火的温度超过100℃好远,但水温始终能保持100℃而不变,化学物理叫沸点。正是水火上下相交则产生汽化,而生津液之阳。
3、茶壶中的水,此为阴。此类阴亦可叫精,藏于五脏六腑之中。此类阴的多少量变,由火的大小而定。也受先天禀赋影响,同时亦可得饮食营养之濡养而不断补充。
4、茶壶向外发散的水蒸汽。此类汽,动则为阳,为正常体液;静则为阴,为异常体液。动是水蒸汽,包括人体的津血,也就是现代医学讲的血液、血管外液。如果汽化后在人体内因寒而凝,则由动而静,由阳而阴了。由茶壶之火汽化壶中之水而来。
阴阳互根,阳以阴为体,阴以阳为用。。。。等等各种阴阳学说。
从这里也可以悟出一点,
阳证可以转入阴症
而阴症却很难转入阳症
为什么呢?当火过大时,茶壶水又充足,水就可能因火过大则溢于壶外.
从而水来灭火而转为阴症
故平素阳虚体质,得伤寒热症时,容易得阴症,因为平素水旺于里。
而平素阴虚体质,得伤寒时则易得阳症,因为平素火旺于外。
人体诸多阴阳变化,均可以一茶壶而论之。
“火神派”:阳主阴从
以阳为主的理论思想,亦可从茶壶中得来。
阴水的增减与汽化,全由茶壶下面那一点真火得来。
火力不足,汽化不足,
人体津血将为之运化失力或不运,不运则静,静则为阴,凝而为水,全身一片阴寒之气。
在脉则表现为迟、微细、无力、涩等。
火力过大,而不能秘藏,则阳气外张,或为精绝(茶壶中的水将为之烧干),或在体液则表现为脉洪大有力而数。
故曰:“阳主阴从”,阴之变化全由阳之主宰。故火神派治病重视阳气。阳气不足则补之,阳气浮越则引之。
此中变化莫测,唯仲景能见。
可见,论阴阳者,唯仲景能看透其中之妙,故不论真火真阴,而但论可视可见可寻之人体津血,由此而阴阳俱在其中矣
阳微则津液为之凝泣,阳甚则津液为之满,而五脏六腑之精绝矣。正如壶外火大,汽化蒸汽之液满溢,而壶中之水将不久矣
若但论真火,而不知汽化,水火之形迹难求,临床治疗将难以下手。不利于指导临床
后世有言“有形之液不可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
以茶壶论之则容易之极,汽化之液不足,若补壶中之液者,有阴不平而溢之患,甚者水溢于外而火必亡于顷刻
故当急补壶下之火,则汽化之液自生。
【绿芽君】从一个茶壶,悟到了古中医的精髓
免费学习国学文化,请点击“国学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