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3月13日,百度在疫情期间与平安好医生、春雨医生等互联网医疗平台合作,累计为2500万用户提供了免费问诊服务。
裁撤医疗事业部三年后,百度独立注册百度健康公司。
从1月底开始,春雨医生、平安好医生们成了重要的线上看病渠道。
对于糖尿病、心脏病等慢病患者来说,阿里健康、叮当快药这样的医药电商,更好地解决了缺药的问题。
然而,一旦疫情过去,非刚需的依然不会变成刚需,在线问诊毕竟还是隔靴搔痒,而互联网医疗的规模化至少还要几年。
远程问诊的医生
这也将是互联网医疗平台接下来可能面对的强劲敌手,从权威性、区域性等各个角度来看,公立医院的自有平台都更能俘获人心。
自卖血友病吧、魏则西等事件后,大众虽然习惯性地使用这个国内搜索引擎老大,但也从没放下过对百度的怀疑。
即便如此,百度从没放弃过医疗。
医疗内容、挂号、线上问诊、可穿戴健康设备、医药电商(药直达),是百度在移动医疗时代开启时就做过的尝试。
作为刚需,医疗这座金矿不仅吸引到了初创企业,巨头们对其亦虎视眈眈。
把线下就诊模式往线上一搬,似乎并没有解决什么问题。
顶尖医院的号,患者还是要找黄牛买。真到难受的时候,线下医院依然会是首选。
患者并不愿意为这样的服务买单,单薄的问诊模式也不可能让医院付费。与此同时,流量成本越来越高,却没有变现途径。
然而新政频发,对诊断、网售处方药和互联网医院的监管收紧,这一赛道还是从风口跌落。
虽然在2018年随着国家级“互联网+医疗健康”落地细则发布,但行业依旧不温不火。
直到新冠疫情爆发,这场慢反应才被投下了重磅催化剂。
最直观的反应是数据。
疫情期间,叮当快药线上日订单量约为同期的8倍,App日活相比去年同期增长超过10倍。
阿里健康的在线义诊开通后,平均每小时有近3000人发起线上问诊。京东健康疫情期间的日均问诊量为10万左右。
联合了平安好医生、春雨医生等平台的百度,截至2月20日,接受了超过670万人次的问医生,页面浏览量超过2.6亿人次。
期间,国家卫健委鼓励大力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的通知,也为互联网医疗的翻红再加了码。
百度此时高调重拾健康,看起来也是一个不错的敲门时机。
免费的线上挂号、客单价低的在线问诊,本就难以覆盖成本。如果自建医院作为互联网依托,又是一项极重的投入。
从权威和医疗资源的角度来讲,三甲医院们还是站在行业的顶端。
打算杀入这两端的百度健康,即使手握流量,也难逃窠臼。
C端的羊毛不好薅,B端也很难。
在这种情况下,坚持几年的玩家们都还在商业化摸索的初期。
在医药电商领域,先天不足的百度尚且无法与京东健康及盯上医疗的拼多多抗衡。
对仍然在乎BAT同列的百度来说,这就很尴尬了。百度又要做医疗了【云健康医院】
【飞哥分享】如何破局?如何选择方向与模型?到底这一领域是否有空隙?也许真的需要天分啦。
免费学习国学文化,请点击“国学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