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牵动了无数人的神经,年纪稍长的人们想起了17年前的许多事情,又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在进行中。
对于一位互联网从业者而言,有感于两场时隔17年疫情间的相似,但互联网所扮演的角色却完全不同:
2003年是中国互联网的特殊年份,人们在非典疫情的威胁下,被迫在电脑上处理一些较为棘手的工作,淘宝、京东商城、QQ游戏等均在这一年诞生。
2020年,上一场疫情中成长起来的阿里、百度、腾讯都已经身为巨头,在与新型冠状病毒的较量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互联网已然成为我们对抗疫情、谣言的利器。
互联网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疫情的走向。
按照一些权威媒体的报道,非典出现的时间可能在2002年12月份,四个多月后才逐渐传递到全国人民的耳朵中。比疫情的实际情况传播更快的是喝板蓝根、蒸醋等可以预防非典的谣言,乃至于一包板蓝根的价格炒到了300多元。
2020年,以百度指数呈现的趋势为例,新型冠状病毒引发大规模舆论关注后,诸如武汉肺炎、口罩、武汉封城等关键词的搜索指数迅速飙升,如何防范新型冠状病毒、什么是N95口罩、如何让爸妈戴上口罩等问题被集中搜索,热度远超春节红包、春晚等关键词。
由此折射出了这样一个现象:和17年前相比,如今的信息分发途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用户的主动搜索,以及互联网渠道信息的流通,已经取代传统分发模式成为用户接受和获取信息最主要的通道。
正因为此,以百度为代表的搜索平台,以百度和今日头条为代表的信息流平台,在这次抗击新型肺炎的过程中,能够起到远超传统媒体的作用:用户的关切可以第一时间被看到,可以第一时间被满足。
互联网在17年中彻底改变了公众的行为方式,也让互联网平台们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抗击疫情的行动中。
1月21日当天,新型冠状病毒、新型肺炎、武汉肺炎等关键词的百度搜索指数就增加了100多倍,一场全国性的防治新型冠状病毒的动员运动,只用了不到两天的时间。
互联网弥补了人口流动监测上的不足,百度、腾讯、中国移动等先后给出了实时的人口迁徙数据,在很大程度上为不同地区的疫情管理提供了参考。
我们还可以看到,当互联网调动全民防范新型冠状病毒的情绪后,一些武汉市民主动取消了外出计划,避免成为病毒的传染源;一些原本要回武汉过年的人,主动取消了回家的计划;不少年轻人通过视频电话劝导父母戴口罩、少出门……
互联网在改变用户行为习惯的同时,改变了信息传播的路径,让信息公开成为我们抗击疫情的利器。
当新型冠状病毒袭来时,我们看到了互联网平台另一面的担当。
比如在搜索引擎上,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新型冠状病毒的临床表现、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以及如何预防冠状病毒等等疫情相关信息成了网民热搜的问题,折射出公众对防御新型肺炎病毒、舆情、病毒科普的迫切需求。
民众在百度进行搜索,是对疫情最直接的关注情绪的表达。
在商业的价值之外,互联网公司们也在思考社会价值,而百度并非是唯一一家,阿里巴巴、京东、腾讯等平台也针对疫情进行了“紧急预案”。
比如多家平台此前就明确表示口罩等医疗防护品“不涨价”。此外阿里巴巴通过全球直采医疗物资,定点送往武汉及湖北的医院;京东也向武汉捐赠100万只口罩,和六万件物资;腾讯设立第一期新型肺炎疫情防控基金,首批150万个口罩正在路上,其中10万个正在武汉市发放……
即便是一度将重心集中于春晚红包的快手、抖音,也在疫情爆发后通过捐款捐物的形式支援武汉;美团、饿了么等生活服务平台启动了疫情应急措施,在保障骑手安全的情况下继续提供送餐服务;顺丰、菜鸟等物流平台启动了应急运力,保障武汉等地区的正常派送……
在疫情面前,今天的互联网公司展现出一种沉稳的温度。
至少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互联网平台的表现不乏可圈可点之处:巨头们的努力,让我们对疫情防护有了更早的预见性,也让我们看到了互联网企业的责任担当和人性温度。
新型冠状病毒仍在蔓延,还需要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参与进来,在技术和数据层面给出更多的判断和思考,为抑制疫情贡献属于这个时代的力量。
免费学习国学文化,请点击“国学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