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增长趋缓,国际政经形势多变的局面下,拉动内需消费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保持增长的不二法门。
没有一个标准答案,这正是下沉市场迷人的地方。
即使是深陷其中的观察者,有时候也难免会陷入到一种“有何意义”的形而上的拷问中。
我们今天这个社会只有下沉市场是可以被唤醒的,而我们金字塔中上层的有产阶层,他们的消费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我们以为,至少会有某个答案,清晰的写在某个角落,就像未被发现的宝藏。
这种感觉和当下的消费市场走势是一致的,消费永远是一个动态的、外延和内涵都在不断延伸的市场。而身处其中的人,有时看上去很简单就能搞定,打个折降个价就都来了。有时又会觉得他们难以捉摸,为什么在低线市场围墙上第二多的广告是驾校的广告?
没有标准答案,才是最真实的答案。过去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三十年里,商学院和媒体不约而同的扮演了“教条主义”的传播者。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看一个一个具体活生生的消费者,我们必须承认,我们不懂的东西还有很多。至少从此刻开始,让我们放下一些过去的执念,唯有此,你才会更加懂得市场。
执念一 互联网与流量洼地
在一二线城市,人们的生活很难与互联网分割开来。
来到低线市场,互联网的作用威力有没有变化呢?
一般来说。互联网的作用就是“赢家通吃”,越是大平台,越是具有流量和注意力的垄断效应。
也就是说,虽然在大城市O2O早已成为历史中的风口,烟消云散,但是在低线市场,基本O2O的本地生活服务则是天然的内生属性。这种标签其实还可以更多、更立体。有企业管理者曾经用“流量洼地”形容低线市场的这种现象,并称之为“自流量”。互联网确实让这个世界平滑了很多,它的存在让一部分人群和城市的生活方式“主流化”,大多数人还是活在自己熟悉的生活圈子里。
商业圈子也是如此,当地最好的“购物中心”,就是生活方式的代名词,哪怕,它开的咖啡馆里没有咖啡,只有奶茶。
执念二 一刀切和非主流
中国还有多少人没有做过飞机,没有到过北京云云。这种思维方式的背后,是否还是有一种优越感?
这种思维的背后,是把一个人一生的消费旅程,当成了一次爬山和升级打怪,终点就是一线人们现在的生活样子。
问题是,一线城市也有穷人啊,他们的终点又是哪里呢?
走访中,我经常听到一句话是,别看我们这里收入不高,但是我们的幸福指数很高。
潜台词就是,不要试图把我强行拉进你们的世界,我在这里挺好。
所以有时候我会在想,当我们谈论十亿消费者时,究竟是商家的视角还是消费者的视角?在商家的眼中,网上的每一个ID ,都是一个会说话的购物车。但是在消费者眼中,没有人会被愿意当做一个符号。
可是太阳升起的时候,街头又会呈现出它作为一个大城市应有的多元、大气与秩序感。该上班的上班,该开店的开店。
有钱的人,很多比我们还要勤奋。这种勤奋使得他们以创业的精神积累了财富,但是却不是财富的消费者。有意思的是,城市里的繁华与舒适,都和他们没关系。这是一幅非常有趣的图景,少数人在奋斗,但是多数人还是安分的生活,不过,他们谁也离不开谁。
逃离北上广不是一句玩笑,而是一代人的真实心路历程。
在过去,互联网公司会容易把下沉市场理解成为自己的长尾市场。什么叫长尾市场,其实就是补充和非主流。但是在每个真实消费者的小世界里,他就是主流,他就是中心。世界需要为他改变,而不是他为世界疲于奔命。
免费学习国学文化,请点击“国学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