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大劫
大数据行业,突然间被踩了刹车。
最近三个月,大数据公司人员被抓捕、被调查的消息不断传出,行业人人自危。
多家金融机构称,它们合作的数据接口,大部分都被切断,“70%的接口断了,其他的很多也不稳定,一周换了三次”。
首先停掉的,是各种爬虫产品。
紧接着切断的,是“三要素验证”。
在过去,各大运营商下面,都接了很多代理商,后者会提供数据接口,进行电话、姓名等要素的验证。
“最近电信停了很多代理商,现在基本不接了。”
而各种多头借贷产品,也纷纷下架。
“天创、有盾的多头借贷产品都停了,市面上基本找不到多头借贷的产品了。”
金融监管则开始要求自查。
11月6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向会员机构发布《关于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依法开展业务的通知》,要求会员机构对数据合作方进行排查。
业务停滞的同时,行业也弥漫着惊恐的气息。
一家场景分期平台的HR前两天约好了一个面试,结果求职者没有出现,“后来听说,他被抓了”。
大数据突然成为高风险行业,行业掀起了一波离职潮。
而各大数据公司,也开始裁员。
“榜上有名的数据公司几乎都在裁员。”一家金融机构的风控总监称,被裁的员工中,基本有一半都是技术人员。
02 成本激增
实际上,金融科技发展的基础和养料,就是大数据。
整个数据行业的停滞,导致金融业务受到巨大影响。
“正规的数据公司和央行征信,其实可以覆盖行业70%到80%的数据需求。”一家第三方征信机构的创始人表示。
只是,金融行业需要付出更高的合规成本——合规的数据,价格自然要贵一些。
“它们的成本高了约60%。”
“之前查询一条信息,只需要一两秒,成本在几毛钱到几块钱之间。现在靠人工核实,可能需要几分钟甚至十来分钟。”
之前审核只要约10分钟,现在为30分钟。“此外,人力成本也增加了30%至50%。”
面对现在的数据困境,有一些平台尝试自建风控和爬虫。
“搭建一套爬虫系统,保守估计需要6个人,至少三个月,开发成本就得200万。”而后期的维护成本更高。
“整个金融体系的成本,保守估计增加了50%左右,人力、数据的成本大幅度增加,效率也会下降很多。”于建瑞称。
这不是数据行业的第一次大洗牌。
留下来的人,也心怀敬畏,不敢越界。
“数据行业是一个什么样的行业,底线在哪里,他们中,大部分人并不知道。”
而这一次和上次一样,大量人员离开,暴利链条被打断。
历史如此相似,数据行业仿佛又走完了一个轮回。
而行业大部分的玩家,都是将调取的数据偷偷存起来,当数据越积越多之时,数据公司就可以直接用缓存库里的数据,不再需要从接口调取。
在惨烈的市场竞争中,劣币将驱逐良币。
而如今,合规的数据公司成为了“香饽饽”。
一家有国企背景的数据公司创始人透露:“最近三个月,我们每个月的业务量都翻一番。”
而一些巨头旗下的大数据平台,也突然间变得门庭若市。
关于大数据行业的未来,从业者认为,“持牌”将是一个关键词。
“或许,第三方大数据公司将会持牌经营。”一家数据公司的负责人预测,到那时,行业内应该只剩下几家头部公司,小公司存活的可能性不大。
合规、持牌,可能会成为未来大数据行业的主旋律。
结语
飞哥认为,一个行业从草莽到合规,确实要经历几个周期,“只有暴利链条被打断,这些守规矩的人,才可以重新奔跑”。
只是这一次,要更加心怀敬畏。大数据行业,突然间被踩了刹车。【绿芽君】
免费学习国学文化,请点击“国学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