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流量很贵,100个人进入商圈,20个人进店,可能10个人试过,最后有4个人购买,2个人绑卡。这没什么可说的了。旧的零售方式面临瓶颈,激发出了新零售。
“新零售”已经过去三年,这期间究竟发生什么改变,你赚到了么?
这里,我想从一个老故事说起:多年以前,一位美国超市老板对宝洁公司说:“只要架子上Pamper尿布(宝洁旗下爆款产品)一卖完,新货就到,不必每次再走订货的手续。”
宝洁公司十分配合,甚至将两家计算机连到一起,做了一个尿布自动补充系统。
不久,宝洁公司将这个“尿布”系统推荐给美国两大零售巨子——凯马特(Kmart)和沃尔玛(Wal-Mart)。
沃尔玛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了这个“尿布”系统,并将更多品类连接进来,后来越做越大,渐渐成了全球零售霸主;
那段时期,“尿布”系统(自动化的供应链)就是新零售。
进入电商时代,在消费场景不断重构的大背景下,现今你觉得“新零售”是什么?我简单做一点归纳:
第一阶段:线上会员是新零售的核心,不同等级会员享受不同组合的“服务包”,要使用户有“特权感”。
第二阶段:雷军将“新零售”视作效率革命,要把电商的经验和优势发挥到实体零售中,同时将(线下)体验、(线上)价格优势做到极致。
第三阶段:科技赋能零售,比如形形色色的“无人超市”吸收了大量风险投资,无人货架一度大量铺开,声势很高,但终究未能成为主流。
第四阶段:“红人带货”逐渐给消费市场带来新的变量,孵化红人、产出KOL(意见领袖)很快成为主流营销策略,比如京东商城今年要投入至少10亿,用于孵化TOP红人,而且专门设置了“京品推荐官”。
如此看来,新零售究竟“新”在哪里?
无非是买家更舒服,卖家更赚钱。
可是,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不赚钱、不舒服?
01 “新零售”有一个深坑
有人发问,“新零售”最大的坑是什么?我说,是没有常识。
盒马鲜生一直被视作“新零售的网红公司”,这个新零售的最主要特征集中在两点:
一是盒马重新定义了“新鲜”,可以只买当天的菜,也就不用再把多余的份量放到冰箱中保存,可以不要冰箱了。
二是用户频繁购买,沉淀了海量用户数据,只要数据足够多,卖家可以比用户自己更了解用户。
四条刚性标准:第一,线上交易要大于线下;第二,线上每天的单店订单量要超过5000单;第三,App不需要其他流量支持,能够独立生存;第四,在冷链物流成本可控的背景下,实现30分钟送货上门。
归根到底,这是赚效率、赚运营的钱。
你的综合成本有一个警戒线,你要绷得很紧,稍不留神就可能出现亏损。
02 零售本质:抢现金流量,赚金融的钱
如同前几年的共享经济、互联网金融,新零售也使很多人再次重复了“风口之下,尽做蠢事”。想到的都是错的,看到的都是表面现象。
品牌公司的最大成本不是广告预算太高,因为用好了完全可以赚回来;不是员工薪酬太贵,他们是帮你打天下的;不是研发、物流甚至渠道,这些成本是可以被摊薄的。
品牌公司的最大成本,永远是一条裤子要摊三条裤子的成本,另外两条是库存。
因为卖不动,库存和账期拖死人。
超市有没有人,这重要吗?顾客最在意的,是东西好不好,价格是不是最便宜,以及结账要排队多长时间。
现在,很多人想让无人机送货进来,但这已不是商业问题了,而是政府能否允许,航空是有管制的。
很多的创业失败、投资失败,都是对常识问题视而不见。
零售的真正本质是什么?是现金流。
超市卖东西都是当场收现金,给供货商结账则要拖到几个月后,那么,这一大笔货款就会“无偿地”沉淀在超市的账上。沉淀一段时间,这笔“沉淀资金”就相当于供货商在超市的一笔“无息存款”。
哪怕超市用这一大笔“沉淀资金”做最笨的投资,放在非常安全和灵活的货币基金里,也能产生不小的投资收益。
零售商主要赚的,已经不是卖东西的差价,而是赚金融的钱。
电商公司做金融,某种程度上专业性是不够的,但这种不足可以用技术和其他方式来弥补。
这可能给很多人泼冷水了,那些主流零售巨子,核心部分是金融。你看阿里巴巴集团,如果拿掉支付宝(以及蚂蚁金服)以后,还剩下什么?
零售商向来将资金链、现金流视作生命线,这就又绕回那个老问题——现金流量。
03 未来展望
过去几年,新零售有一个鲜明标志——“30分钟”心理关。
用户心中已经默认,未来买水果、外卖、可乐甚至冰箱,都要30分钟送到,盒马鲜生已经开了这个头。当这一点成为常态时,已明显拉高了消费者的心理预期,这种高效率反而是一个基本门槛,而不是什么消费体验。
抢到风口、做好生意,这无可厚非。但基于常识,避免踩坑,也是在创造价值。
【飞哥分享】看到这个牌子,只是微笑了一下。不能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任何行为都是可笑的。如果找到双赢的方法,还有一个必须去掉中间成本的问题。管理成本、信用成本、经营成本。 当管理不是为了大家利益的时候就会让很多人不赚钱、不舒服? 忘记初心是什么都做不成的。
免费学习国学文化,请点击“国学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