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但凡被贴上“网红”标签的食物都能火。
许多中国传统小吃也搭上这班顺风车,除了在外形、口味上作出调整,还玩起“民间传统美食”、“儿时回忆”感情牌和文化概念,牢牢抓住年轻人的心理,引发一轮又一轮的排队热潮。
肉松小贝、锅盔、咸蛋酥、青团……这些熟悉而有年代感的食物,一夜之间火了。
火到美食网站争先报道,仿佛晚了一天就不是合格的美食媒体;火到吃播博主们开始表演优雅地吃锅盔;火到举着它们拍照发朋友圈,成了打开评论区话匣子的新方式。
让年轻人疯狂的,究竟是这些食物,还是它们突然被贴上的“网红”标签?
前不久,郑州媒体报道:当地一家鲍师傅门前人山人海,人们每天顶着烈日排队,“现场更有小姐姐表示不买到不走”。
除了亲自上阵,还有人加钱雇黄牛排队,有的地方甚至连黄牛也买不到了。广州一家鲍师傅,曾经发生过“店长领着店员围殴黄牛”的事件,起因让人啼笑皆非:黄牛要购买的糕点售罄,内心烦躁,于是敲打橱窗、辱骂店员,结果被忙活一天、同样烦躁的店员“反杀”。
贴上网红标签,是从遗忘的边缘拉回、重返潮流正轨的捷径,锅盔也是因此翻红。
一家名叫“围炉锅盔”的专门店便是受益者。自从锅盔成了网红,店里一天能卖出上千个,这家不起眼的小店走向全国,开出了近800家连锁店。
“网红”二字仿佛一块磁石,只要跟它沾上边,就能引来无数心甘情愿打开钱包的年轻人,他们毫无怨言,自觉自愿地在网红店门前排起长队。黄牛有多焦虑、网红食物们有多贵,这条队伍就有多长。
贴上“网红”标签,身价涨了多少倍
传统食物变成网红后焕发新生,却也让许多人不高兴了:太火了,也就吃不起了。
“网红食物”背后,是“网红营销”
无论是蛋黄酥还是泡面,围绕“网红食物”最多的评论,一个是“贵”,一个是“后悔”。
意义何在?意义也许不在“网红食物”本身,而在“网红营销”带来的盆满钵满。
即便知道“网红食物”的本质不是食物,却无法抑制自己追随网红的欲望,显然,为网红食物排队的行为,本质上与食物无关。
社交平台是需要人设的,它像一张虚拟的名片,向不同圈子的朋友展示不同的自己。
人设能让老板认为我很勤劳,让客户认为我很专业,让男神认为我善良温柔懂生活,还能给陌生网友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
“网红食物”亦是如此,这些精致的食物能带来“我的生活很美好”的错觉。
喝了这杯咖啡,告诉自己生活很美好。
商家抓住这种心理,在食物、吃法上加入新奇的东西,让这类年轻人有更多热闹可看。
在这个鼓励个性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传统食物,都在成为网红的路上狂奔,谁都不愿成为潮流的弃儿。
但网红的结果,有时让人一言难尽,价格变了,味道也变了。
免费学习国学文化,请点击“国学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