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迷茫
22岁的小乐和中国多数本科生一样面临两个选择:毕业找工作或者考研。
“大部分工资也就在三千左右,我听说的混得比较好的学长一个月也就五千块吧。”
在此之前,小乐一个月的生活费是2000,偶尔一些大的开销也是家里承担,谈恋爱的时候甚至会多五百“恋爱津贴”。
“如果工作的话,光租房就得一千,加上交通费、伙食费,最后估计只剩千把块,还没上学的时候多……”这笔账怎么算都令小乐沮丧,一旦开始工作,手头似乎还不如过去宽裕。“而且我们这个专业的工作,天花板也不高。我不希望做一眼看得到的事情。”
面对这种情况,小乐有新想法:当网红。
而在普通人眼中,这些都可以以“网红”代之。
2. 榜样
坊间有许多关于年轻人“渴望”成为网红的文章。这些涉世未深的人大多喜欢把一些特殊案例看做他们的动力,比如之前的Papi酱,和当下最火的李佳琦。媒体们认为,正是因为这些突然爆红,拥有巨大流量,轻松日进斗金的网红,影响了年轻人的选择。
对于24岁的阿叶来讲就是如此。
自从上大学的时候她开始接触到小红书,时常发发书单和自己的护肤品,竟然在四年里也累积了七八万粉丝。毕业后,她找到了一家小外企做商务工作,但没有同事知道,这个看起来普普通通的姑娘背后小网红的身份。
“正在计划辞职,全职做小红书吧,可能还会顺带做做微博。”阿叶用“社畜”来形容自己,“不知道做的工作有什么意义,天天加班,领导也讨厌,什么都不懂天天就知道挑刺。”
除了小乐这类还未走出象牙塔的学生,阿叶这种工作没多久就考虑转而去做“网红”的人也越来越多。
除此之外,阿叶认为这个“副业”带来的认同感也远超本职工作。在职场,不管做得多好,在领导眼里也是“应该的”,最多口头表扬两句,不痛不痒。但是在小红书,每一次做单,不仅品牌方和媒介都相对客气,粉丝的正面回馈也令人开心。
“不奢求变成李佳琦,那个需要运气。我只要做到全平台几十万粉丝就满足了。”
不同于60、70后在就业上选择稳定和80后选择待遇,90后或者95后还非常看重个人意愿。传统职场死板的制度、上司的压迫以及复杂的同事关系,让提前进入焦虑期的年轻人们越来越向往“自由职业者”——这个父母口中都不算“正经”的工作。
3. 定位
选择平台和领域,是所有想成为网红的人,面对的第一个门槛。
以微博和知乎举例。在除去头部网红之后,因为有远超知乎的用户和流量,微博的腰部网红在数量和可选择性上,就是知乎远远不及的。在收入上,一个十万粉的知乎大V一篇软文收费不到一万,大概在六七千左右。同级别几十万粉丝的微博大V一条推广几千上万不等,一个月还能收到好几条广告,远比知乎更受甲方青睐。
知识付费、内容付费在今年宣传得如火如荼,但在网红越来越年轻化的今天,面临着一个根本上的矛盾:大部分所谓的知识和内容是不值得被消费的。
老话讲:三年入行,五年懂行,十年称王。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或者刚入职场两三年的新人,在任何领域都缺乏纵深能力。
门槛低的领域网红扎堆,专业领域网红仍然是极少数
4. 变现
越来越多具备专业能力的网红走上台前。对比之下,欠缺经验、技能,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能做哪个领域的年轻人,就相形见绌了。
在流量时代,流量就是钱。不过比起随随便便接个代言就能挣成百上千万的流量明星,普通网红们挣钱的方式更加曲折。
坐拥百万粉丝——前提是真粉——的大网红们玩法多样,通过人脉关系做中介赚佣金,直播可以依靠打赏,甚至还有网红利用自己的知名度做电商赚得盆满钵满。但对于多数网红来说,广告才是维持生计的大头。
从品牌方角度来讲,网红的主要职能只有两个:宣传和带货,头部之外的网红带货能力则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相当部分的网红是依靠投放和软广活着的。
长期的“虚假宣传”最终让观众开始警惕。最明显的是近两年春节档,《红海行动》与《流浪地球》是在营销方面花钱最少的作品,最终却是大赢家,网红的宣传能力开始变得薄弱,最终让位给优质内容带来的口碑营销。
网红机构的乱象不止于此。一些机构看中这些人对于流量的渴求和急于变现的心理,于是开始向他们兜售课程。这些所谓的“网红学校”就像一些技校一样,许给你一些速成法则,能三月变腰部,一年变头部,走上人生巅峰的错觉,甚至还包分配。
就像小乐所说,大家都“不愿意做一眼看得到未来的事情”。可是网红这条路,未来又在哪里呢?
免费学习国学文化,请点击“国学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