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疾行3年之后,众创空间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一边是高大上的玩家努力冲击上市,一边是草根系的二房东破产跑路,比如像上海聚梦空间这样借着双创浪潮起家如今陷入僵局忙着解套。
一边是独角兽身份之下的高光时刻,一边是倾家荡产之后的一地鸡毛。可就是这样,这个行业真实的盈利情况还是扑朔迷离。不管是联合办公还是孵化器,他们发展这么多年,到底赚钱吗?
由于大部分孵化器都取得了不少政府补助,故扣除了政府补助等非经常性损益的扣非净利润,能更直观的反映出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
另一个现实很惨烈,那就是绝大多数的孵化器营收不足3000万,扣非净利润不足500万。
(1)足够低的拿楼价,严格的财务测算模型;
(2)高坪效,包间模式为主,低公共空间面积;
(3)确保每个单店盈利后再扩张,不盲目追求规模;
(4)低成本优势带来的低价优势,平均价格低于1000元/月/工位,创富港全国范围内最便宜的工位可以低于300元/月/工位。
那么创新工场又是靠什么赚钱?
从财报披露的信息可以看到,创新工场营收大幅增长背后,其AI新业务帮了不少忙。
除了创富港和创新工场,其他孵化器的财务表现可谓惨淡,超过六成的孵化器最近三年的扣非净利润不足500万元。
二、盈利对比:过半孵化器靠补贴输血
既然不赚钱,为什么有些孵化器还能继续待在新三板呢?
政府补贴救了不少孵化器的命。
数据表明,超过半数的孵化器政府补助占净利润的比例超过50%,也就说超过半数的孵化器业绩是靠政府补贴撑着的。
但目前情况有所变化,随着行业开始洗牌,双创热度降温,政府补贴逐渐减缓正成为大势所趋。接下来拿不到政府补贴的孵化器,该拿什么“续命”呢?
转型,成为这些孵化器的不二选择。
三、模式转型二选一:要么租工位,要么靠投资
从已披露的财报数据来看,租金及孵化服务收入依然是大多数新三板孵化器的主要收入来源。
行业疾行多年,其实自2016年开始,模式早就开始分化。一个众创空间名下,既有联合办公模式也有投资孵化器模式。走到现在,靠谱的盈利模式只能“二选一”:
要么像创富港那样在联合办公领域做到极致,赚租金和增值服务的钱;要么像创新工场那样专注投资,赚投资收入的钱。目前来看,模式不清晰,服务不极致的选手正在被市场洗牌出去。
而这几家新三板公司的财报也在证实这一点:市场正在抛弃中庸,模式“二选一”必须侧重一端,没办法两全。
免费学习国学文化,请点击“国学讲堂“